Mostella

业余画画的社畜,本站只发同人,但我不咋画同人,所以随缘更新。剧情党,设定厨,偶尔被荷尔蒙冲昏头脑。杂食人,百无禁忌,唯二雷点是人生中除了爱情别无他物的恋爱脑,以及拒斥理性的感性。荣誉全在原作而不在我。谢谢你喜欢我的表达。

Yesterday, Tomorrow and You

James Burke在1987年BBC纪录片《文明的纽带-科学技术史话》(Connections)的第十集中的一段话,因为特别喜欢所以打下来记录。参考了游戏《The Witness》(见证者)中的字幕,加了少许的修改。视频请见这里(来自B站up主寒夕残,非常感谢他的全流程全收集实况)。

============================================

       所以,我们对“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帮助呢?我认为是有的。事物变化的关键,就是万物的关键。

       知识的传播有多容易呢?在过去,做出改变的人是在该方面拥有知识的人,无论是身为工匠还是国王。而今天,做出改变、拥有知识的那些人,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他们是推动人类前进的真正动力。在你问“那么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呢?”之前,我要说一些你也许会强烈反对的话:人类情感的最优产物——艺术、哲学、政治、音乐、文学——它们的确在阐释世界,但更多地在表达着阐释者(作者)本身,而非世界。他们所作出的对于世界的间接看法,会再由你个人进行第三次解释。诸如此类的事物(翻开一本艺术史,展示其中一页的名画),和这个东西(一张显微镜下某种物质的照片)是正相反的。

       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一串氨基酸,它能构筑起一条蠕虫、一株天竺葵,或者是你。(转向画作)这看起来更容易接受,不是吗?既容易理解,又足够吸引人。而这个(转向氨基酸),科学知识,更难被接受,因为它去除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可靠支撑,只剩下有关世界的明确现象。

       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会对抛弃这些支撑有所看法?其原因在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开始了解到自己懂得的并不够多。如果他们想要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拥有更多话语权、获得更多开发自己能力的自由,他们就必须取得“获取知识所需的助力”,来帮助他们了解已知存在却尚未获得的知识。而关于“获取知识所需的助力”,我并不是说给每个人一台电脑,让他们自食其力,这样又从何开始?我的意思是,试着找到一种解释知识的方法,让人们学会询问正确的问题。我们正处在通讯技术的变革之际,这一变革使得这一点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没有找到这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则会导致知识的爆炸,令我们如同目不能视、耳不能闻、口不能言一般无力应对,恐怕大多数人都不希望那样。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是,在自己身上获得了解事物的能力,应该会是个不错的开始。因为只要能获得足够清楚的说明,这个能力就会一直存在并起作用。然后,学着去寻求解释。如果你现在正想着“我需要什么?”,就问问你自己:在你的生命中,是否存在某个你想要做出改变的地方?那就是你的起点。


评论
热度(2)

© Mostella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