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ella

业余画画的社畜,本站只发同人,但我不咋画同人,所以随缘更新。剧情党,设定厨,偶尔被荷尔蒙冲昏头脑。杂食人,百无禁忌,唯二雷点是人生中除了爱情别无他物的恋爱脑,以及拒斥理性的感性。荣誉全在原作而不在我。谢谢你喜欢我的表达。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费曼于1964年在康奈尔大学所做的讲座与访谈。同样出自《The Witness》,出于个人兴趣自行整理,参考了游戏内翻译,进行了少许修改,视频请见这里(来自B站up主寒夕残,非常感谢他的全流程全收集实况)。

============================================

       就是这样,通过混乱的、间接的论证,碳中被预言了存在782万伏特的能级,随后该预言在实验室里得到了确实的验证。因此,世界上由所有其他元素构成的存在,与碳中存在特定能级的事实关联非常密切。在知晓物理法则后,对我们来说,碳中存在的这一特定能级,却成为了12种复杂粒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情况。

       通过这个例子,我说明了:对于物理法则的了解,在任何层面上,都不会对理解世界的奇妙有着任何帮助。实验中的真正情况,通常来说会与基础法则相距甚远。在谈论有关世界构造的事情时,我们从不同的层级,或者说是在不同的层次进行讨论。我现在并不想详尽地对这些层次进行论述,但我会通过对一系列理论的说明,来向你们解释分层讨论的意思。

       举个例子,我们有着物理学的基本法则,通过这些基本法则,我们会对自身尝试去理解、并坚信具有最好解释的概念创造名字。例如,“热 (heat)”。热是一种振动,是一种描述大量原子振动情况的称谓。因此,对于热,我们应该联想到振动的原子。然而,当我们提到热时,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就像是谈论冰川时,我们并不一定会想到最初落下的六角形冰晶。同样的例子还有盐的晶体,从基础物理学角度上看,这种晶体是许多质子、中子和电子,但“盐的晶体”这个概念本身已经承载了一个基本相互作用的完整形式。压力的概念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在另一层面上,物质的属性——例如“折光率”,光穿过物质时弯曲的方式;或“表面张力”,水趋向于保持完整性的现象——都用数字来表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历数条法则才了解到,张力是由原子间的牵引力所构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称它为“表面张力”。提及表面张力时,不必担心,我们不会总是对其内在机制进行追溯。

       对于水,水有“波浪”,也有“风暴”。我们用“风暴”这个词来表示宏大的现象。或者“太阳黑子”和“星辰”,它们都是累积的产物,没有必要总是去思考它们的成因,而事实上我们也不能:越是深入,中间步骤就越多,而每个步骤都会变得薄弱,我们还没来得及深究它们。

       随着我们在这个复杂性的层级中上升,我们会接触到类似“青蛙”或“神经冲动”等事物,它们在物理世界中都极为复杂,以极度精细的方式牵扯到大量物质。继续前进,我们会接触到事物、词汇和概念,比如“人”、“历史”或者“政治私利(political expediency)”等等。它们都是概念,我们用它们来理解更高层面的事物。继续往下走,我们就会遇到“邪恶”、“美丽”、“希望”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一端更贴近于始源,哪一端更贴近终结?如果我以宗教为比喻,那么哪一端更接近上帝?是“美丽”和“希望”,还是基本法则?我认为,正确的方式是:我们需要全面看待事物之间的整体关联结构。而对于所有这些层次的顺序,不仅需要从科学家的角度看待,也要对智者们的努力有所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看待层次的关联,把“美丽”与“历史”关联、“历史”与“人的心理”关联、“人的心理”和“脑的活动”关联、“脑”与“神经冲动”,然后是“神经冲动”与“化学”,一层一层,上下关联,假装可以从这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作出直接的关联——尽管我们现在做不到这样的事,也没有意义,事实上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发现这种相对层次的存在。

       所以,我并不认为有哪一端会更贴近上帝。站在其中一端,或者从其中一端出发,期颐另一端有着完全的理解,这是一种谬误。站在“邪恶”、“美丽”和“希望”一边,或者站在“基本法则”一边,希望仅从这个角度就能对整个世界获得透彻理解,也是错误。同时,擅长一端的人和擅长另一端的人互相鄙夷对方,这完全没有意义——其实他们没有这样做,但人们是如此说的。实际上,其中的众多贡献者——不论是在两端的,还是在中间地带的——他们将一个步骤连接到另一个步骤,一直在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添砖加瓦。就是这样,我们才逐渐了解到这种关联,了解这个由众多关联层次组成的巨大世界。

(以下为访谈部分)

       如果你希望科学回答一些玄妙的问题,比如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宇宙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那么恐怕你的幻想很快就会破灭,转而寻求一些对于这些问题的神秘主义答案。科学家如何看待这些神秘主义的答案,我个人不知道,因为我的整个灵魂都只想去了解——好吧,不谈它了。不管怎样,我对它不了解。

       但是,如果你想要知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去探索,我们要尝试着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世界的一切。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在寻求物理的终极法则?”不,我没有,我只是期望能更进一步了解世界。要是真的有一条简洁的终极法则,可以对万物作出解释,那发现它会是很棒的事;如果发现它的过程就像剥开一个有着百万层皮的洋葱,我们需要辛苦地查看每一片,那也没问题。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方式,它就在那里,终究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出现。因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时候,不应先入为主,而应该尝试挖掘更多事实。

       如果你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深入了解?”如果你是因为要寻求哲学问题的答案而尝试进一步深入了解,那么你可能错了。通过进一步了解自然的特性,你并不能获得特定问题的答案。但我的着眼点不在这里,我对于科学的兴趣在于单纯地了解世界,我发现得越多,乐趣就越多。我喜欢发现,关于我们比动物能干,以及其他的一些问题,有许多待解的谜团,但对于这些谜团,我更希望在不知道答案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调查了解。

       综上所述,我无法相信那些编造出来,以笼统的方式说明我们与宇宙之间关系的特殊故事,因为……它们听起来……太过于简单,太过于……太过于局限!太过于片面!地球!上帝来到了地球!上帝的一个分身来到了地球,给你启迪,然后看看现在的世界,你又怎么能——这并不相称。

(这段太可爱了哈哈哈哈哈哈哈能感觉到他在说出自己观点时是有所犹豫的,后来还是实在忍不住直抒胸臆,又要尽量委婉地不伤害他人)

       总之,争论并没有意义,我无法与这些故事对抗。我只是尝试告诉你,为什么我具有的科学观能影响我的信仰。同时,对于如何了解某事是真是假的问题:如果你有了对于不同宗教、不同事物的所有理论,你就会开始思考。只要你开始怀疑——一如你应该的,你就会问我科学是否真实。不,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我们一直在努力求索,得出的一切可能都是错误的。从万物皆有可能错误的角度出发,我们来尝试对宗教进行理解,只要这样做,你就会落入泥潭。对于科学观,例如我父辈的观念来说,我们应该寻求真实、区分虚伪(maybe what’s f…… what’s may not be true,噗)。怀疑和提问是我灵魂深处最为基础的部分,而当你开始怀疑和提问,你就越难去相信事物。

       你看,一方面,我可以在疑惑、不确定和不明确中生存。在我看来,在不明确中生存,相较获得可能错误的答案来说更为有趣。我有近似的答案和可能的信仰,以及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确信程度,但我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地确定,我有着太多毫无了解的事物,比如“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以及这个问题可能的意义,我可能会对它做一段思考,如果我得不出答案,我就会转向其他问题。但我并不是一定要知道答案,我不因存在未知的事物、或漫无目的地在神秘的宇宙中迷失而感到恐惧,这吓不到我。


评论
热度(1)

© Mostella | Powered by LOFTER